0

国际气象节:走进宝鸡市气象局探秘天气预报制作流程

1年前 | 金刚王 | 144次围观

2月10日是“国际气象节”,您想知道天气预报是怎样制作出来的吗?别着急,华商报-二三里资讯记者带您一起去探秘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

2月9日下午2点多,记者来到宝鸡市气象局,走进气象台,多台电脑前均坐着一名工作人员,此时会议室内除了点击鼠标的声音外,每台电脑前的工作人员都表情严肃的盯着屏幕,他们不断切换着电脑上的画面信息,并且对里面的信息进行分析和整理,以备随后开始的会商。

宝鸡市气象台预报员卢晔说:“大家在电视、广播等媒体及网络上看到的天气预报,其实只是最终端的气象服务信息,想要得到最终端的气象服务信息需要经过3个主要步骤,那就是气象资料收集、综合分析预报会商、预报产品发布。”

气象资料收集:宝鸡有189个气象监测站

气象资料从哪里来?据介绍,目前常用的气象资料主要是通过地面和高空气象观测站、气象卫星、雷达等设备来收集。这些设备会在每天规定的时间里,对大气进行系统的探测,获取最新的数据。形成了一个非常强大的监测网。由中国气象局的大型计算机将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和运算,得到天气图、数值预报图后,通过网络、卫星发送给各地预报台站,为预报员提供预报依据。

据悉,现在宝鸡市一共分布着189个气象监测站。

记者在监测员的带领下走进宝鸡国家一般气象站。这是一个城市气象观测站,是一个正方形场地。场地内的设备采用自动智能技术,不需要人工观测采集数据了。百叶箱内并没有大家常见的温度表,而是精密度更高的温度传感器,数据会自动上传到智能终端系统。

“各个站点所提供的数据信息都是已知数据,是基础、实况的数据信息,这些数据信息包括风、压、湿、云、降水等。宝鸡气象监测站气象监测员于博川介绍,这里开展的观测项目有能见度、天气现象、气压、空气湿度和温度、风向和风速、降水、日照、地面温度(含草温)、浅层和深层地温、雪深和冻土。

综合分析预报会商:多次会商作出预报的参考

有了资料,接下来就是分析会商,预报员们就开始了紧张的工作。

预报员根据基础信息,再借助专业预报软件工具对整个数据信息进行分析并模拟产品(指即将发布的天气预报信息),同时会根据多年的工作经验进行综合分析,最终得出自己的结论。但这还不是最终的结论,要由各个预报员相互交流得出统一的结论。随后,预报员将得出的统一结论送到气象局更为专业的工作技术人员那里,大家还得进行会商。

卢晔介绍,上午10点30分,省气象台与各设区市气象台进行内部会商。下午2点到3点,市气象台和各县气象台进行天气会商。这次会商结合之前会商意见以及手头气象资料,和各县预报员充分交流,它将成为各县市气象台作出预报的参考。下午3点,市气象台再把未来7天的天气上报到中央气象台,同时下发到各县区。

预报产品发布:自己播报制作天气预报

宝鸡市气象局气象服务中心副主任尹乃侠告诉记者:“明天是阴天还是晴天、明天会有雨吗?......这些气象信息和老百姓息息相关,当我们得到已经制作好的气象信息后,就会通过不同传媒、以不同的方式在第一时间发布出去。”

在虚拟演播室,记者看到工作人员正在播报制作天气预报。

尹乃侠说:“可能很多人想知道电视上的天气预报是怎样来的,其实都是工作人员将天气预报制作好后定时送到电视台播出的。”

“如果出现了天气预警信息,我们则会通过不同传媒、以不同的形式及时发出去宝鸡一个月天气预报,以便让百姓得到第一气象服务信息,方便安排出行及劳动生产。”尹乃侠说。

为啥天气预报有时候不准?

“天气预报所测的是一个范围,很难做到定点、定时、定量。比如,天气预报说今天有雨,而下雨时己是深夜,市民正在睡梦中,没能看到下雨,比如夏天,对流性天气多发,经常隔着一条马路天气就不一样,诸如此类,都会让市民觉得天气预报不准确。”卢晔介绍,气象科学目前仍处于年轻、发展阶段,天气变化的客观规律还没有全部被人类认识和掌握。此外,气象是一个大环境宝鸡一个月天气预报,大气运动本身又十分错综复杂,“天有不测风云”就是天气预报有时不准确的根本原因所在。“其实预报员们也是尽自己所有的能力,争取把准确率提高到最高,也希望市民给预报员更多的理解。”

华商报记者 李琳 编辑 赵欣

本文发布于http://www.jgmcp.com/ 转载请注明。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