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内蒙古丰镇话的人物词及其特点

1年前 | 金刚王 | 167次围观

丰镇市位于内蒙古西部地区,属乌兰察布市管辖。丰镇话属于晋语张呼片。丰镇话存在大量表人物称谓的词语,这些词语方言学界一般称之为“人品词”,《广州方言研究》叫做“人物词”。笔者以为,这类词语是对人物的称谓,可以叫“人物称谓词”,简称“人物词”。

人物词是对具有某一特点的人进行称谓的词。如丰镇话把喜欢夸耀的人叫“宽板儿”(源于丰镇话的形容词“宽得意”),把在外软弱、在家厉害的人(多指小孩儿)叫“门限大王”,把吝啬鬼叫“绿圪蛋”(源于形容词“绿吝啬”),把头发又长又乱的人叫“奓毛鸡儿”。这些人物词多采用描写、比喻造词法造成,具有强烈的表达效果,含有丰富的地域文化信息。

一、方言中指称人物的词语与典型的人物词

方言中用来指称人物的词语,有下面几个小类。

最普通的表人物的词语是职业称谓词。如“铁匠、木匠、剃头匠、锢露匠、泥水匠、喂牲口的、讨吃子叫花子、老娘婆、媒婆”等。这类词语在不同方言中的称谓存在很大的一致性,确切地说,应当叫“职业称谓词”。它的造词方式是描写性的,大多用“所从事职业+后缀/准后缀”方式构成。“讨吃子、媒婆”具有某种职业性质,介于职业称谓词和一般称谓词之间。

其次是表示有某种生理缺陷的人,如:“疤子:麻子脸、秃瓢:光头、背锅儿:驼背、罗圈腿、豁牙子、豁唇子:兔唇、灰蓝蛋:有眼疾的人”。这一类称谓词数量不多,在不同方言中的共性也很大。有些称谓如“带犊儿:女人改嫁时带来的孩子、墓底愁:遗腹子”,尽管不是指有生理缺陷的人,但是指某种“人生”有缺陷的人,而且在社会上往往得不到正常的对待,也可归入这一类。

第三类是詈词,即专门用于骂人的词语。汉语各方言都有不少詈词,其特点是,意义比较抽象,只反映说话人的感情态度,以及对咒骂对象品质的评价,而不表现被骂者的外貌、性格、行为等特点。詈词意义十分夸张,感情色彩强烈,但缺乏形象性、生动性。大多是用咒骂人的词语加上一些类后缀组成,如“挨刀货、枪崩猴、爬场货、玍渣子、圪泡一般理解为私生子,其实指隔代胞弟、孬包、破货、哈货坏东西、死皮赖皮、灰皮赖皮”。正因为这类词重在表现说话人的态度,并不反映被骂者的特点,所以有的词语可以换用不同的后缀或准后缀,如“枪崩鬼、枪崩猴、枪崩货”、“挨刀鬼、挨刀猴、挨刀货”。这类词语在较大的方言内部存在相当的一致性。比如,山西晋语内部的詈词,一致性就很高。(乔全生2000)

第四类,能够从各个方面体现人物特点的称谓词,这些特点包括体型、外貌、性格、行为、心理、品质等,如“颤断腰”指个儿高、腰细、走路歪斜的人,“厾地炮”指又矮又壮的人,“老礤菜”指容颜衰退的女人,跟普通话的“黄脸婆”近似,“抿嘴老虎”指言语不多、有心计的人,“面达虎”指头脑不清的人。这些称谓多用于形象地指称具有某种特征的人,是人物的“类称”,属于典型的人物词。下文分析的人物词,主要指这一类。

人物词大多数具有贬义色彩。表生理缺陷的词也有这个特点,詈词更是把贬义贯彻到了极致,因此,可以包括在人物词之内。而表示职业称谓的词,应当属于普通名词。

二、人物词的形式特点

2.1音节形式

丰镇话的人物词以三音节最多,其次是双音节,还有少数四音节和个别五音节、六音节的。

双音节(含后字儿化的):

傲门儿:脾气古怪的人

傲货:脾气古怪的人

把墩儿:又矮又壮的人

彆子儿:性格古怪、行为总和他人不同的人

烂蒜:作风不正派的女人

瞎汉:睁眼瞎

头:性格特别倔强的人

三音节:

病娘娘:成天生病的女人

脆老巴:没有勇气做事的人

黄瓜架:身材过高过细的人

烧毛梨儿:头小、发稀的人

圪誻匠:胆小而嘴碎的人

二胚:不明事理的人

稆生匠:半路出家的手艺人,泛指技艺不精的人

四音节:

白葫芦子儿:剃得光光的脑袋

比斗油子:调皮捣蛋、喜欢犟嘴、成天挨打的小孩儿

妨祖圪蛋:给别人带来坏运气的人

玍子马子:泛指三教九流

大头罗罗:头大的人

脚脚老板:过于精明且遇到好事总是跑在前面的女人

五音节:

草包虚大汉:表面壮实却没力气的人

白皮面饼子:面皮寡白、干燥的人

六音节实际上是三音节的组合,数量极少:

七九子万有子:泛指不三不四的人

胡姑姑假姨姨:关系很远、硬套上的亲戚

2.2结构形式

从构词特点来看,人物词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偏正式复合词,一类是带后缀的派生词。两者之间存在模糊地带。

偏正式复合词占人物词的大多数。一般是形容词性、动词性语素修饰名词性语素。例如:

杂毛:不懂规矩的人

呆瓜:呆头呆脑的人

肉蛋:身体过于肥胖的人

山汉:土包子

瞎汉:睁眼瞎

瞎棒:睁眼瞎,不识时务的人 病娘娘

绿圪蛋:吝啬鬼

缺件件:多个子女中的独男或独女

柳树精脖子:细长且无精打采的人

脓带虎儿:成天挂着鼻涕的小孩儿

门限大王:牛通天棒槌不识字的人

带后缀、准后缀的派生词。最常见的后缀是“子”“儿”,最常见的准后缀是“匠”“货”“蛋”。有的人物词,后缀、准后缀不一定处于整个词语的第一层次,这里只考虑位置因素。

XX+子:

背斗子:拉皮条的人

二愣子:笨头笨脑的人

二赖子:赖皮

二杆子:做事莽撞的人

玍渣子:地痞

圪沓子:嘴碎、啰嗦的人

XX+儿:

把墩儿

七成儿:智力有缺陷的人

宽板儿

蔫虎儿:慢性子、没眼色的人

彆子儿

地丁人儿:个儿头极矮的人

菜寡人儿:能说、喜欢没话找话的人

XX+匠:

斗子匠:拉皮条的人

拍拍匠:喜欢夸夸其谈的人

圪沓匠

稆生匠

XX+货:

日粗货:吹牛大王

日脏货:不讲卫生的人

棱粗货:喜欢说大话的人

破货:作风不好的女人

奶菜货:能说、喜欢没话找话的人,奶菜:能说、多嘴

菜货:多嘴、能说、不讲究身份的人

爬场货:没出息的人内蒙古女人特点,爬场:好吃懒做,不务正业

愀货:智力有问题的人

XX+蛋:

捩骨蛋:和别人合不来的人

灰蓝蛋:有眼疾的人

彆瓜蛋:性格古怪的人

值得注意的是,丰镇话有一批词首带“二”的人物词。“二”可以分析为前缀,不过从结构层次上看,有的“二”处于结构内部。有的“二”头词与其他北方方言、晋语或普通话相同,这些词大多同时带“子”缀,例如:

二X子:

二流子

二混子:不务正业、游手好闲的人

二杆子

二尾子

二愣子

二赖子

另一部分则是丰镇话或周围方言特有的,颇能体现方言的特点。如:

二XX:

二圪半:业务、技术不精通的人

二把刀 二抹皮脸皮厚、好出洋相的人

二圪揽子:说普通话不标准的人

二卜楞:做事莽撞的人

二虎头:头脑简单、莽撞的人

二哄堂:喜欢起哄的人

二愀板:头脑不清楚的女人,又说“愀板”

二迷糊:头脑不清、稀里糊涂的人

二狗油:喜欢调戏女人的男人

二油腻:喜欢调戏女人的男人

“二”是北方方言中常见的前缀,尤其是晋语,各地都有不少“二”头词。这类词的共同语义特征是,表示学艺不精、糊涂傻笨、行为不端等内蒙古女人特点,丰镇话的“二”头词在体现这一共同特点的同时,又充分反映出本方言的独特性。

三、人物词的造词理据和造词方式

从造词理据和方式的角度来看,人物词大多是通过形象性的描写、比喻等手段构成的。其中最集中的是比喻造词。因此,它也集中反映出,方言区人民在运用形象的手段表情达意方面达到了极高的水平。

3.1描写造词

通过对指称对象特点的写实性描写,造成人物词。这种人物词的特点是意义明确,直截了当。如“彆子儿”指性格古怪、喜欢跟别人闹彆扭、对着干的人,“彆”指“彆扭,古怪”。“彆圪料儿”与“彆子儿”同义,“圪料”是“翘”的分音词,也是“彆”的同义词,用“彆扭、古怪”来转指这种性格的人。再如“比斗油子”,“比斗”指耳光,丰镇人把“挨耳光”叫“挨比斗”,“油子”指惯于做某种事情的人,“比斗油子”是调皮捣蛋、喜欢犟嘴、经常挨打的孩子,“挑事油子”指惯于挑事的人;“圪沓匠”指琐碎、啰嗦的人,“圪沓”是内蒙古晋语的常用形容词,义为“说话啰嗦、重复”。“二迷糊”指头脑不清、稀里糊涂的人,“迷糊”形容头脑不清醒,不精明。

3.2比喻造词

根据对象的特征,利用比喻手段造词,赋予人物词鲜明的形象色彩和感情色彩。

有的人物词是用整个词作比,即语素组合起来以后,整体上比喻该对象,这一类占比喻造词的绝大多数。如“白葫芦子儿”的字面意义是小的葫芦,其特点是又白又光滑,喻指剃得光光的脑袋,“厾地炮”本指戳在地上的二踢脚(双响炮),喻指又矮又壮的人。“奓毛鸡儿”,“奓”指伸直、竖起,用浑身的毛直立起来的鸡,喻指头发又长又乱的人。“柳树”的枝条又细又长,用“柳树精”来喻指脖子细长且无精打采的人,正是恰到好处。

有的人物词是构词语素中包含比喻的成分,其他语素或写实,或是词缀,主要起构词作用。如“地丁人儿”,“地丁”指地丁草,高10-30厘米,“人儿”指明该词用来指人。“大头罗罗”,“大头”是写实,“罗罗”指罗面的工具,是喻体。“气布袋”指总是受气的人,“气”是写实,“布袋”指装粮食等的工具,是喻体。“蔫虎儿”中,“蔫”是写实,“虎儿”是喻体。“小礤子”指走路还不利索的小孩儿,“小”是写实,“礤子”即礤床,是礤萝卜丝儿、土豆丝儿的工具,造词理据大致是从礤子联想到礤菜的动作,进而喻指走来走去、颇似礤菜动作的小孩儿。“倔棒槌”,“倔”是写实,“棒槌”是喻体。

四、人物词所表现的人物特点

人物词是抓住人物的特点加以突出表现的称谓词。那么,它是如何表现对象的特点的呢?

有的人物词从体型、外貌方面来称谓人物,如“一篓油”指胖得上下一般粗的人。“杵地皮”指个儿矮的人。“木瓜蛋子”指脸型像木瓜一样的人。“精鸡子”指极瘦、眼球突出的人。“汗香”指很胖尤其是脖子很粗的人。“烧毛梨儿”指头小、发稀的人。

从行为特点方面来称谓人物。如“脓带虎儿”指鼻子上总是挂着鼻涕的人,尤其是小孩儿,“脓带”是内蒙古西部方言词,指鼻涕。“喉瘚子”指整天哮喘的人。“病娘娘”指成天生病的女人。“黄镶仁子”指成天生病的男人。“二五眼”原指戏剧中的丑角儿,转指技术不精、办事不可靠的人。“二圪半”指技术不精的人。“大没样儿”指不懂规矩、没有礼貌的人。

从性格特点方面来指称人物。如“蔫虎儿”指慢性子、没眼色的人。“头”指性格倔、认死理儿的人。“墓虎头”指言语很少又极有主见的人,一般认为这种人比较难对付。“捩骨蛋”指总跟别人合不到一起的人。“隆咚锤”指脑子笨、不开窍的人。“二胚”指不懂事理的人。“脚脚老板”指过于精明且遇事总是跑在前面的女人。

从其他方面的特点来指称人物,如“缺件件”指子女众多的家庭中唯一的男孩儿或女孩儿。“打心锤锤”指家中的宝贝疙瘩。“瞎捻儿”指什么事都干不成的人。“闯灵的”指小偷。“大火苗”指带头起哄、闹事的人。“烂夜壶”指无人理睬的人。

还有一种人物词,并不是从客观对象的特点出发概括出来的某一类人的称谓,而是从说话人的态度出发来泛指某种人,如“胡姑姑假姨姨”指关系疏远、搭不着边儿的亲戚。“七九子万有子”指三教九流、狐朋狗友。“玍子马子”指不三不四的人。

五、人物词的语义特点和地域特点

人物词是有鲜明特色的方言词。其特点表现在形象性、表情性、地域性等诸多方面。

5.1形象性

形象性是人物词的第一特征。这一特点既表现在构成成分上,也表现在对对象形象特征的准确把握和丰富表现上。例词已见上文,此处不赘。

值得指出的是,特殊词缀的使用,也给人物词带来了一定的形象色彩。如“货”“蛋”“猴”等后缀,让人联想到相应的对象,产生形象感。数词“二”作为前缀,也带来一种模糊的形象感,如“二油腻、二圪榄、二抹皮、二愀板、二愣子、二迷糊”等,由数字“二”加上形象性极强的“油腻、圪榄、抹皮、愀板(愀:傻;愀板:指有点傻的人)、愣子、迷糊”,形成一种只可意会、难以言传的形象色彩。

5.2表情性

人物词具有极其鲜明的感情色彩,其中绝大多数带贬斥、厌恶色彩,表示对指称对象的厌恶、嘲讽、贬损、戏谑、不满等,不一而足。而且有的还有多个同义、近义词。这与它所指称的对象有直接关系。因此,通过人物词可以观察到方言区普通百姓的价值观念和爱憎感情。举凡举止小气、花钱吝啬者(绿圪蛋),喜欢吹牛者(拍拍匠、日粗货、棱粗货),头脑不清、反应迟钝者(呆瓜、瓷墩儿、隆咚锤、二愣子、二迷糊),不懂规矩、没有礼貌者(大没样儿),头脑简单、行为鲁莽者(二杆子、凉胡子),好吃懒做、不务正业者(二混子、二流子、二赖子、爬场货),相貌丑陋者(木瓜蛋子、狼扯疤眼睛过大、眼球突出而眼距较远的人),小偷小摸者(闯灵的),挑唆起哄者(挑事油子、大火苗),作风不正者(破货),身体有病者(病娘娘、黄镶仁子、喉瘚子),给人带来坏运气者(妨祖货、妨祖圪蛋),性格古怪者(彆子儿、彆圪料、捩骨蛋),在外软弱、在家厉害者(门限大王)等等,都是对令人不满、厌恶的各色人等的形象称谓。只有个别词,如“打心锤锤、缺件件、小礤子”等属于中性词,不带贬义或厌恶色彩。

关于人物词的表情性,需要特别指出的有两点:第一,一部分人物词,对生理缺陷、相貌不端等处于弱势的人群缺乏同情,抱有讽刺挖苦的态度,反映了老百姓心理中阴暗、消极的一面。第二,人物词中对妇女的贬损性称谓较多,反映了社会心理中对女性的某种歧视态度。以上两点都属于地方文化中的糟粕,理应受到批评。

5.3地域性

在汉语方言词汇中,表职业、生理缺陷的称谓词具有一定的共性。如“二杆子、二混子、二愣子、二流子、拍拍匠、七成儿”等少数人物词,以及“死皮、赖皮、挨刀鬼、爬场货”等部分詈词,在晋语内部比较一致。而典型的人物词在不同的方言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异,地域性极强。比如,丰镇话和陕北神木话同属晋语(神木话属晋语五台片),两个方言之间对有生理缺陷者的称谓一致性很高,像“背锅儿、豁唇子、豁牙子、瘸子、秃子”等,但典型的人物词几乎没有相同的,邢向东(2002:371-377)共记录了50多条人物词,丰镇话只有3条相同。笔者搜集到的丰镇话人物词100余条,神木话相同的只有5、6条。即使是晋语内部一致性较高的詈词,不同方言之间仍有不小差异,如内蒙古晋语、山西晋语常用的詈词后缀“猴、货”,在陕北晋语中出现频率极低。陕北晋语更喜欢用“皮、倯”作詈词后缀。神木人骂人小气,有“老铿头、瓷脑子、虮子鬼、啬皮、啬鬼、鳖脑、缺脑、绿脑”等多种说法,丰镇话只说“绿圪蛋”。可见,人物词可以说是方言词汇中最具地域特色的词语。

人物词的地域性,还体现在它的构成成分都是方言中极其常用的词或语素,如构成“二”头词的成分中,“圪榄、卜楞、油腻、圪半、迷糊、愀板”等,都是丰镇方言的常用词。再如“脓带虎儿”中的“脓带”是内蒙古晋语的特色词,指鼻涕;“脚脚老板”中的“老板”也是内蒙古晋语常用词,指中年妇女;“秋瓜蛋子”“木瓜蛋子”中“蛋子”是丰镇话乃至整个内蒙古晋语的常用词;“捩骨蛋、彆子儿、圪沓匠”中的“捩、彆、圪沓”都是内蒙古晋语的常用形容词、动词。

上文说过,人物词大多用比喻方式构成。它用来作为喻体的对象,也极具地域特点。如“白葫芦子儿、彆瓜蛋、黄瓜架、烂蒜没有能力的人、柳树精”等中的植物(葫芦、瓜、梨、黄瓜、蒜、柳树),“精鸡子、乏兔儿跑不动的人、干猴儿极瘦的人、干羊棒儿”中的动物及其身体部位(鸡、兔、猴儿、羊棒),“气布袋、大头罗罗、倔棒槌”中的物件(布袋、罗罗、棒槌)等,都是内蒙古西部地区常见的事物。

将丰镇话和其他方言作一比较,人物词的地域性就更加凸显出来。比如,湖南方言常用“婆”作后缀,构成带贬义的女性称谓,如“乡里婆、煤炭婆肤色黑的女人、半路婆二婚的女人、巴肚婆孕妇、厉害婆、走脚婆爱串门的女人、学舌婆爱传话的女人”等,用来构成人物词的事物或词语也很有湘语地区的特点,如“牯子(冲牯子脾气暴躁的小伙子)、脑壳(爆脑壳脾气暴躁的人)、铳(一铳硝:性情暴躁、极易发作的人)、鸡公(骚鸡公风骚的男人)”等(罗昕如 2001:139-143)。再如,广州话常用意义泛化的“佬”“友”作人物词后缀:如“高佬高个子、肥佬胖子、大只佬壮汉、四眼佬戴眼睛的人、番鬼佬外国佬、鬼佬同上、泥水佬泥瓦匠”,“西装友穿西装的人、发烧友对某事极其热心的人、殃祸友惹祸、闹出麻烦的人、炒友搞倒买倒卖的人,倒爷、荷包友掏钱包的小偷”,构成人物词的常用词语也极具粤语特色:“鸡乸(霸王鸡乸蛮横的女人)、二奶(二奶仔受歧视的人)、蛇和蟮(死蛇烂蟮懒人)、砂褒(砂褒兄弟一起混日子的亲密朋友)”等。(李新魁等1995:296-307)

结语

在方言词汇系统中,人物词可以有不同角度的归类。根据指称对象,它属于“称谓类词语”,根据风格特点,它可以归入“俗语”。而在俗语中,与它特点最相近的是惯用语。惯用语是意义凝练、形式固定的动词性词语,如“破天荒、炒鱿鱼、磨洋工、拆墙脚、放马后炮”等,其形象性、表情性极强,多贬义或中性,很少褒义词。形式上以三音节最多,支配式结构占绝对优势。(马国凡、高歌东1982)人物词与惯用语词性互补,功能对立:前者是名词,后者是动词。强烈的口语性、形象性、表情性是它们的共同特点。同时,人物词的地域性更强、更鲜明,它就像一面镜子,折射出方言地区人民的语言表达、生活习俗、文化心理、价值观念等诸多方面的特点。

参考文献

蔡文婷《现代汉语“人品词”的结构和地域文化特征》,《语文学刊》2006年第12期

李新魁、黄家教、施其生、麦 耘、陈定方《广州方言研究》,广东人民出版社,1995

罗昕如《湖南方言与地域文化研究》,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马国凡、高歌东《惯用语》,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2

马国凡、邢向东、马叔骏《内蒙古汉语方言志》,内蒙古教育出版社,1997

乔全生《晋方言语法研究》,商务印书馆,2000

吴建生、李淑珍《三晋俗语研究》,山西出版集团,书海出版社,2010

邢向东《神木方言研究》,中华书局,2002

邢向东《关于深化汉语方言词汇研究的思考》,《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

邢向东、蔡文婷《合阳方言调查研究》,中华书局,2010

张为《乌兰察布前山方言集释》,内蒙古出版集团,远方出版社,2010

(通讯地址: 陕西师范大学国际汉学院)

本文发布于http://www.jgmcp.com/ 转载请注明。

标签: 晋语方言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