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香港客家文化学者刘镇发寻访客家习俗的点点滴滴(组图)

2年前 | 金刚王 | 303次围观

人物简介

香港客家文化学者刘镇发在语言学领域发表过不少论文和研究成果,是研究香港客家话、围头话、香港语言变迁史的代表学者,主攻普通话、粤语、客家话的比较研究,调查研究广东、福建的濒危粤语和客家方言,以及近代汉语史、汉语方言学的研究。最新出版的《香港客家话研究》是其代表作。

“夫妻档”自演自播《客家大学堂》

与刘镇发认识很多年了,一同出席过几次客家文化活动或研讨会,但交往并不算多。令笔者印象深刻的是,刘镇发和他的妻子(发嫂)无分酷暑寒冬,翻山越岭寻访客家村,记录香港客家习俗的点点滴滴。

有一次我出席香港台湾客属同乡会在横台山村举办的“客家焖猪肉聚会”,又见到这对“夫妻档”。刘镇发负责采访,发嫂负责摄录兼“导演”,吩咐丈夫做这做那,达不到效果就要重来。

夫妻俩分工合作创办的《客家大学堂》频道,从头到尾用客家话播出,每周一个围绕客家的专题,已成为海内外观众了解香港客家生活的窗口,目前已经有近万人订阅。笔者问,为什么要劳心劳力、不计报酬做这事?刘镇发说:“这是一种情怀,使命感驱动。我不想看到客家语言及习俗消失得无影无踪,不留下视频则更无可稽考。若干年后如果有人说香港有大量客家人居住过,都可能被认为是无稽之谈。随着香港城市的发展,香港的传统客家村会逐个消失。现在你去,它还在,说不定哪天你重游,它已经坍塌了,被萋萋芳草及藤蔓覆盖了。”

编著出版《香港客家话研究》

最近见到刘镇发,一阵寒暄过后才知道他退休之后更忙了,刚出版了一本《香港客家话研究》。这是一部了解和研究香港客家话的学术力作,从语音、词汇、日常用语等方面对香港客家话进行了深入全面的描述和分析,并将香港客家话与广州话、梅县话等比较和归纳;对保护香港地方方言和传统特色文化有重要意义。

书中收集大量的客家话用语,从四字词组到俗语、歇后语、谜语等。该书还以音频方式呈现,读者只需扫一扫附在书中的二维码,就能聆听客家话用语,感受香港客家话原汁原味的魅力。

在国外仍然全家讲客家话

祖籍广东惠阳淡水的刘镇发,出生于当时还是客家村的荃湾,不到半岁就迁往新界元朗东郊的横台山村。“父亲不太会也不喜欢讲粤语,所以他始终喜欢住在客家村。加上他干的是建筑行业,以前工友们都以客家话为沟通语言,讲粤语变得可免则免。由于父亲不习惯说粤语,我们一家人就迁就他只说客家话。而由于父亲常常用客家话教我念中文书刊,所以我也比其他同龄人拥有更强的客家话表达能力。”

莆田话日常基本用语_英语日常交际用语_香港话日常用语

发嫂是广州出生的宝安客家人,但从小在香港新界长大。而他们的孩子是在德国出生的,他们一家都能讲流利而纯正的惠阳腔客家话。笔者能感受到刘镇发的坚持与执着,我们之间交流,就很习惯“全程讲客家话”。

刘镇发指出:“许多家长担心孩子牙牙学语时讲方言,会影响学外语的能力。其实,幼儿有能力同时掌握多种语言。”我颇认同此一观点。在东南亚,笔者走访的客家新生代,大都能说流利的马来语、英文,还能说客家话及闽南话。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思想的传播媒介,更是身份认同和族群传承的重要一环。但遗憾的是,作为中国八大方言之一的客家话,正在快速消失。以香港为例,客家族群的年轻一代,很多人已经完全不会说客家话了。刘镇发认为:“传承是要从自身做起的,孩子从小到大,跟着我们跑过不少地方,无论我们在世界哪个角落,我只跟小孩讲客家话,而妻子讲粤语。其实我妻子以前不太爱讲客家话,只有我一个人跟小孩讲,但他们也成功传承了客家话。我在家里做的语言实验证明,只要家里有一个人讲客家话,无论是爷爷、奶奶、父亲、母亲,甚至是保姆,只要坚持跟孩子讲,孩子就能学到。如果借口推说‘我老公(或老婆)’不是客家人,所以我的孩子学不到客家话,那只是为自己的懒惰找借口。”所以他对家人之间客家话的沟通非常坚持,“现在我的孩子们在国外,无论跟我讲多久的电话,全程都是客家话,说明客家话是一种能足够表达任何现代概念的工具。”

1994年起决心“踩过界”攻读语言学

数百年来,客家先民一直在香港新界开垦耕植。直至20世纪50年代以前香港话日常用语,在九龙和新界,客家话是最主要的沟通语言。很难想象,新界偏远的客家村至今还有在香港土生土长的婆婆不会说粤语。但客家话急剧消隐是不争的事实。

刘镇发说,虽然客家话在2014年已被列入香港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客家话的式微不可逆转。

不了解的人还以为刘镇发一直是学语言的,殊不知他在专业上“踩过界”的幅度惊人。他的确通晓许多语言,除了普通话、广州话、客家话、英语、德语以外,还会说日本语,甚至会一点马来语。但他早年在德国留学,是读生物及遗传学,以老鼠研究酒精对胚胎成长的关系。1988年,他获得柏林自由大学生物及遗传学博士。20世纪80末至90年代中,他在歌廷根、台北、香港科研机构任分子生物学研究员。1993年初回港后,由于目睹客家话在他周围迅速消失,他开始研究这个现象,并且在1994年起决心攻读语言学,希望找到客家话消失的原因和救亡之道。

从生命科学到语言学,“转行”的压力和挑战可谓巨大,但事实证明他是成功的。2000年香港话日常用语,他在香港理工大学取得汉语语言学博士学位,并继续进行博士后研究。2002年开始在厦门大学担任中文系副教授,2006年升为教授,2017年退休后远赴马来西亚的厦门大学分校执教两年,2019年回香港。

后 记

语言蕴藏着一个族群的文化基因。记得台湾客家文学先驱钟肇政说过,客家话消失了,客家作为一个族群也就消失了。这也许是刘镇发与时间赛跑,捕捉客家语言文化临终一刻的活动轨迹的动力。

笔者从事客家文化的写作逾20个春秋,这条道走得寂寞、艰难,从中感受到要做成一件事很难,要振兴正在走向式微的事更难,但只要对客家文化的薪火传承有意义,就是功德无量,就值得坚持。

●林文映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