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高校女大学生化妆行为和化妆意识研究——以成都五所高校为例大学生

2年前 | 金刚王 | 234次围观

高校女大学生化妆行为和化妆意识研究—以成都五所高校为例 大学生一直是被社会高度关注的一个群体。近年来,有关女大学生付出高昂代价整容美容的报道经常见诸于媒体,女 大学生拥有化妆品已经是司空见惯的事情。成都被誉为美女 之都,在美女如云的成都,女大学生化妆行为和化妆意识更值 得关注和研究。 古有“女为悦己者容”“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的说法,现代 女性与古代女性处于完全不同的时代背景条件下,自然对容 貌的看法也有着千差万别。那么,当代的女大学生,她们和普 通的女性相比,受过更多地关于女权意识的教育,接受更多的 知识,她们是如何来看待化妆这一行为的呢,她们与普通的女 性相比在化妆上有没有什么与众不同的看法呢?这就是本研 究将要解答的问题。 一、问题的提出 化妆可以说是女性特有的行为,它是指用各种工具改善 自己的容貌,使自己的容貌适合大众的审美标准。虽然关于大 学生的研究如汗牛充栋,但是对于女大学生化妆意识和化妆 行为的研究还较为少见。 日本学者饱户鸿、大野喜通、加纳明夫、柳原良造在《关于 化妆行为的研究》中女女性行为工具,曾对日本女性的化妆行为和化妆意识进 行了实证研究。在对化妆意识的研究中,研究者首先尽可能多 地收集对化妆的看法、印象、态度、信念等调查项目,然后进行 调查,弄清在这些与化妆有关的意识中,究竟哪些是主要方 面。

研究者列举出与化妆意识有关的 76 条陈述句,让受试者 个等级就每一语句评定其在哪个等级上符合自己对化妆的看法、态度及在多大程度上不符合。然后将评定结果进行因 素分析,最后从这些分散的因子中抽象出 10 个因子,再将 10 个因子进行一次整理,分为三大类,即化妆的目的或功能在于 化妆者自身充实感,使自我情绪情形的所谓对己功能;意识到 男性或女性,或曰意识到他人或社会的存在,并为此而化妆的 所谓对他功能;以及居于二者之间,既非对己机能又非对他机 能者。 研究者通过因子分析,考察了化妆意识与化妆行为之间 的关系,得出下述结论: 首先,具有变身愿望的人在家的化妆时间特别长,她们花 很长时间对自己经过化妆而便没了的、大胆改变了的形象进 行自我欣赏。 其次,因外出或上班而化妆者中,个性化、竞争型和化妆 狂热型的人化妆时间特别长。因为她们均意识到他人的存在, 均是以他人为目的而化妆。因此在家时的化妆可以马虎从事, 而外出时则要全力以赴。 再次,化妆修饰型女性无论在家及外出,都要花费相当长 的时间用于化妆。她们也许一边抱怨为了修饰不得已而为之, 一边却欣赏着漂亮的化妆。 另外,研究者也对化妆意识和个人属性、性格的关系进行 了探讨,由于篇幅有限,本文不再赘述。

但是以上研究并没有对女性的化妆意识和化妆行动作出 社会学解释,只是从心理学和行为学的角度对化妆意识与化 妆行动,化妆意识和个人属性、性格进行了比较分析。本研究 准备将视角转向性别社会学,力求能对女大学生的化妆意识 和化妆行为作出社会学解释。同时,本研究还将关注女大学生 对于化妆这一行为本身的态度,探求女大学生关于化妆行为 的共同点。 二、理论框架 性别社会学把性别分成自然性别和社会性别。通过社会 性别视角的分析,明确了性别角色的形成并非是先天性的、自 然的,而是后天塑造的,是社会文化作用的结果。这一观点目 前成为解释社会性别的主流,但是,对于这些差异究竟是如何 形成的,却存在不同的派别和观点。比较典型的有身份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认知发展理论等。 (一)身份理论 群文天地2011 无意识地接受他人的行为和态度,特别是来确立自己的性别角色身份。 理论 为主 义为基础,主张社会行为是外部环境 款式丰富;小男孩玩的是枪、飞机、大炮、汽车,小女孩与洋娃 娃、流氓兔、小熊维尼相伴。随着年龄的增长,同龄群体成为个 人社会化另一场所,其重要性甚至超过了家庭和学校。个体在 同龄群体中接受了大量的亚文化,并把同龄群体的群体规范 和价值作为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参照系。

女女性行为工具_女女性行为视频性感_女女性行为夫妻用品

进入大学之后,个体 从空间上脱离了家庭,同龄群体满足了个体人际交往的需要。 女大学生在与同龄群体的交往中,明晰了儿时朦胧的性别意 识,并付诸行动,如化妆作为女性特有的行为,就是强化性别 意识的表现之一。大众媒介从一诞生开始,就与女性紧密相 联,如广告中的女性形象无处不在。女性商品的形象不能没有 女性,就连男性的物品也需要女性的展示。最常看到的一幅画 面就是,名车、美女、成功男士。大众媒介在强化性别规范,形 成性别刻板印象方面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研究表明,家庭的经济情况直接决定女大学生化妆品的 购买力。这是值得关注的,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贫困女大学生的 生存状态。与贫困男大学生相比,贫困女大学生在大学期间比 贫困男大学生有着更多的发展需求。例如化妆的需求,从女生 角度出发的穿衣打扮等方面的需求,但是经济的拮据使她们 成为了大学中被边缘化的群体。应给予贫困女大学生更多的 关注。研究表明,女大学生对于化妆这一行为是比较理性的。 并不像媒体报道的一样不顾一切的把时间,金钱投入到改变 自己的容貌上来。接受调查的女大学生中,大部分的女大学生 都认为才识比容貌更重要,只有较少的人平均每天化妆时间 超过一个小时。

说明女大学生作为知识女性的代表,有着更高 的抱负,对女性性别角色的理解也更为深刻,并不盲目追赶潮 流。女大学生化妆主要由于求职的压力以及社会对女性的要 求,并非女大学生自己的认同。就业形势严峻,大学生为了能 给招聘单位留个好印象,都会略施粉黛,但即使如此,女大学 生们还是把才识放在了求职的第一位。 对人类来说,一切的复杂行为都是通过条件反射后天 (三)认知发展理论 认知发展理论强调性别角色形成的认识因素,认为性别角色 的形成本质上是认知发展的一个方面,是个体对自己性别及 活动特征的认识。 无论是从心理还是从外部环境或者体制出发来阐述性别 的建构,其共同点都是认为性别并非跟随生理特征而来,而是 在成长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是后天的。在性别角色的塑造过 程中,社会对于两性的界定是不同的,目前,性别文化主导下 的性别塑造,总是存在社会性别的刻板印象。这种性别的刻板 印象规定了两性被社会所认可的性别特征,女性和男性的性 别角色也常常被定型化。 三、研究方法 (一)抽样、资料的收集和分析方法 本次样本的选取采用 了立意抽样和随机抽样的方法。首 先,在成都的高校中根据学校的特点有针对性的选取了五所 高校。

它们分别是四川大学,四川农业大学,西南民族大学,成 都理工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其次,本研究依据调查对象的年 级、专业是否化妆等基本属性选取所需调查对象。 本研究所用的数据均来源于 2010 校所进行的问卷调查。调查共发放问卷150 份,回收 140 回收率为93%,有效问卷为 100%。对数据的分析采用 SPSS 统计软件。 (二)样本构成情况 调查对象均为在校女大学生其中, 大四的学生占样本比 重较大,大三的学生次之,大一大二的学生在样本量上基本相 同。专业的比例上,由于研究条件的限制,人文经济和理工类 学生比重较大,农、医类次之女女性行为工具,艺术体育类的学生只占样本的 12%。化妆的女大学生和不化妆的女大学生的样本比为 0.9: 四、结果与分析本研究表明,家庭和同龄群体是影响女大学生化妆意识 和化妆行为的主要因素。从原因上分析,这表明了家庭和同龄 群体是影响女大学生角色社会化的主要途径。研究表明,大众 媒介也是影响女大学生化妆行为的主要因素:通过媒介了解 化妆品的知识,媒介的宣传强化了化妆品的作用。另外,研究 表明,家庭的经济情况对女大学生的化妆行为有着显著的正 向作用。以下是关于本次研究的具体分析。

本研究表明,家庭、同龄群体和大众媒介都是影响女大学 生化妆意识和化妆行为的主要因素。从原因上分析,这表明了 家庭、同龄群体、大众媒介是影响女大学生角色社会化的主要 途径。家庭是个人社会化的第一场所,个人从家庭习得最初的 性别角色规范,并从家庭的教育中形成一定的性别意识。如家 长给男孩和女孩穿不同颜色的衣服,玩不同的玩具:男孩子的 着装颜色较为单调,以深色调为主,女孩子的着装颜色鲜艳, 参考文献: [1]周乐诗.女性学教程[M].时事出版社,2005. 编.社会学概论新修[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3]戴维,波普诺,李强等译.社会学[M].中国人民大学 出版 社,1999. [4]章志光.社会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6.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6]林聚任主编.社会性别的多角度透视[M].羊城晚报出版 社,2003. [7]秦云,祝志杰.大学生消费心理及消费原则浅论[J].华东 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 [8]张慧.女大学生化妆品选择偏好分析[J].中小企业管理 与科技,2008(30). (作者简介:张慧敏(1986.7-),女,汉族,陕西杨凌人,四 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10 级社会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研究方 向:社会心理学。) 群文天地2011 身份理论主张儿童根据其父母的行为 (二)社会学习 社会学习理论以行 的反映,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