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提起河南话,你都知道哪些?你知道吗?

2年前 | 金刚王 | 324次围观

提起河南话,你都知道哪些?

大部分人的第一反应肯定就是“中”( zhóng),而且在语气上还要加上个感叹号。

但是很少有人知道河南话日常用语怎么说,这一个“中”字背后的历史渊源。甚至还有一个说法是说“中国”就是河南人爱说“中”说出来的。

在河南话里面的“中”其实就是“可以”“行”的意思。在河南话里,“我”是“俺”,“你”是“恁”,聊天是“喷诓儿”,“扁食”是饺子,“蚂叽妞”既不是蚂蚁也不是妞,而是盛夏绿树成荫里聒噪的知了。

在这些外人听得懂或听不懂的方言里,藏着一个中原大省的历史和乡情。

01

“中国”一词最早在“何尊”中发现的,“何尊”是西周时期何姓贵族铸造的一件青铜器,现藏于宝鸡市青铜器博物馆。其铭文中提到周武王在世时决定迁都洛阳,即“宅兹中国”。

所圈部分为“宅兹中国”

后来“中国”一词出现的更加频繁。比如《孟子 滕文公上》云:“陈良产地,悦周公仲尼之道,北学于中国”,“兽蹄鸟迹之道,交于中国”“中国之君子,明乎礼义而陋于知人心。”

等等迹象表明: 上古所谓“中国”,即指后世“中原”。

河南话属于中原官话,是所有方言中使用人数最多,分布范围最广的一级方言。

当今中国的官话可以分为八种次方言:东北官话、胶辽官话、北京官话、冀鲁官话、中原官话、江淮官话、兰银官话、西南官话。

而河南话不是仅限于河南省之内,也许我们说得更准确一点,应该将其称为中原官话。

中国汉语言分布图

从地理位置上来看,中原官话涵盖了河南河南话日常用语怎么说,河北,陕西,山西,山东,江苏,安徽,甘肃,宁夏,青海,新疆等11个省份,呈带状分布于我国中部。如果以县市作为一个调查点,这条中原官话带上的县市共有390个,分布在郑州,临沂,徐州,西安,伊宁等市县,使用人数达到1亿7000万左右。

02

中原官话的形成与华夏民族的发展历史息息相关。

炎黄击败了东夷后,在华北平原、汾河渭河平原的炎黄后裔逐渐融合成华夏族。商族使用的是东夷语,流行于中原东部,后来与中原的夏族语逐渐融合,形成今天中原官话的雏形——华夏语,以洛阳音为标准音,后来成为东周时期全国通用的雅言。

《诗经》就是以当时的洛阳音为标准而写的,孔子周游列国使用的也是雅言。

在秦始皇强力推进“书同文”之前,河南地区与其他地方的语言是不相通的。所以地处山东半岛和南方地区的“莱夷”与“南蛮”,则被中原地区视为“齐东野人”和“伯劳鸟”,意思就是说他们的话要么“非君子之言”,要么就像鸟鸣一样不知所云。

随后汉末离乱,三国纷争,伴随着战马嘶吼和流民的呼号,中原方言逐渐步入一个接纳和融合西北方言,同时为南方方言洗牌的历史过程。

东汉末年,都城洛阳被迁回到西都长安,这时汉代关中和中原一带的方言已逐渐退化。同一时期,北方民族也加快了南迁的步伐,北魏孝文帝更是迁都洛阳,从制度,语言到风俗都与中原地区发生了影响深远的民族融合。

无独有偶,汉武帝南下征服浙南和闽越后曾武力胁迫两国二十余万人北迁,以充实中原人口。河南中部的汝州和许昌均有大量蛮族移入。但是总体看来,南方蛮族的语言对中原方言的影响远远没有北方胡语大。“胡说”“胡来”和“胡作非为”等日常用语早已植根于中原地区的语言系统。

到了隋炀帝时,他以洛阳为首都,把数万户富商巨贾迁至洛阳,推广以洛阳音为代表的正音和正语,再到后来的唐朝及北宋时期,中原官话逐渐定型。

据《世说新语》记载,旧籍为陈留( 今河南开封)的东晋名士支道林出家为僧后,曾经拜访江南名士王子猷昆仲,王子猷士书法家王羲之的第五子,官高位显。

支道林回来后,有人询问他的感受:“见诸王如何?”支道林答曰:“见一群白颈乌,但闻唤哑哑声。”中原人士对江南方言因昧而轻的神态,跃然纸上。

英语日常交际用语_英语日常交际用语大全_河南话日常用语怎么说

出于自卑,江南人士改变其本地口音,模仿北方大族的洛阳口音以显其雅。

南朝士族读书要效仿洛阳书生特有的腔调,称为“洛生咏。”后来甚至还出现过“有遭丧者而学中国哭者”即模仿中原口音为逝者哭丧。

在历朝历代的更迭中,北方官话一直以河南方言为标准来进行修正,所以,这也是今天为什么河南话与北方的官话有一些相似之处的原因。

当然,不是说古代的河南话就是今天的河南话,二者有很大区别,有人说宋朝的正音与广东话类似,其实也不然,两种方言的声调系统是不一样的:宋朝时的声调有8个,现在的广东话有9个声调,而且宋朝时的韵母发音比现在复杂。有学者考据,宋朝时重修《广韵》,声母有36个,还分清浊音,随着口音的演变,现在的广东话也不分清浊了。

03

河南方言作为词汇,保留了很多古语词,而这些古语词在今天已经很少被普通话所用了。

“他做错了你就让他”,这句话在普通话和河南话之间的意思可谓是天壤之别。

在普通话里,“让”是谦让的意思,此句可理解为“他要是做错了你就谦让着点他。”但是在河南话中,此句却是“他要是做错了你就斥责他。”此时的“让”通“嚷”。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中有这样一句话:“寺人披请见,公使让之,且辞焉。”意思是寺人披请求觐见,文公令人训斥他,并且拒绝接见。

下面再举几个典型的河南话词汇。

客儿:在南阳,商丘,开封等地,这个词并非指客人,而是指【女婿】。

花椒:除代指一种香料外,还有【讽刺】【嘲弄】【开玩笑】的意思。比如:【你净花椒我(你总是开我的玩笑)】

半天:不仅表示时间,还做副词,表示【原来】。比如:【半天是你啊!(原来是你啊)】

可:在河南方言里,一般不代表转折,而作程度副词。比如:【这人可好了!(人很好)】有时候还可以表达最终,最后。【可做完了。(终于做完了)】

拌:今河南方言里仍然把丢弃东西称为【拌】,另外好的东西还没有来得及享用就坏掉了而不得不丢弃也叫“拌”,含有可惜之义。如:【好好嘞东西都拌了,可惜!】

04

宋代以前,河南话一直处在国家标准语的中心地位上,但从元代开始,随着国家政治中心迁往北京,北京音开始成为国家标准语音。但这其中的过程也是十分艰难的。

元代初,蒙古语被定为国语,但由于使用人数过少所以被搁置。后来统治者又以大都( 今天的北京)的汉语语音为标准进行推广,但即便如此,中原正音的地位还是坚不可摧。

在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出版的字典《洪武正韵》,定以建康(今南京)话为标准的吴越发音作为统一标准,且一直持续到清中叶以前。

明朝末年,意大利的传教士利马窦记录了当时的北京话。当时的北京话有大量入声字,没有zh、ch、sh等翘舌音,这说明当时的北京话不是如今的北京话或者普通话,而是“中原官话”,即以中原雅音为正音。

永乐年间迁都北京,南京约40万人移居北京,占北京城人口一半,南京音成为当时北京音的基础,而南京话则通行于整个明朝,北京官话相对通行范围较小,地位较低。

到了清代,推广满语为国语更是推广不开,满人的生活方式及短暂的历史文化很不成熟,词汇量极少,因此当时的汉语官话成为国语。

清代前期,南京话依然是标准语,直到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正音馆开设,国家在福建、广东推行北京官话,规定不会说官话的读书人,不许参加科举考试,这才开始推广以北京音为标准的北京官话,但即便是这种北京音,也是融合了元时的旧北平话和南京话,并融入了一些满族语音要素。

训民正音

尽管正音馆收效甚微,但它为清末张之洞等人提出“官音统一天下语言”的思想和举措奠定了基础。

可以看出,在清中叶前期的中国,河南话一直是王朝的官话。尽管今天的河南话常被视为一种方言,但其上千年的正宗地位不容忽略。

而今日北方官话之所以与河南方言大同小异,是历史上北方官话区长期以河南方言为标准来规范自己的语汇和语法系统。

河南话与中国其他北方方言有着很大的共同点,所以基本上全国各地的人都可以听懂河南方言。

河南,一直都中!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