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艾灸肚脐眼对女人好处_肚脐贴艾灸贴有好处吗

10个月前 | 金刚王 | 56次围观

痛经”一词首见于汉唐方书《华佗神方》。将妇女月经来潮时,腹部绞痛称为痛经。根据其主要症状,可将痛经归于祖国医学“经痛”、“经期腹痛”、“经行腹痛”范畴。

痛经是妇科最常见的疾病,同时也是子宫内膜异位的临床症状之一。主要是由于冲任、胞宫“不荣”或者周围血流“不通”而引发下腹部痉挛性疼痛,同时与肝脾肾等脏腑不调密切相关。

痛经的证型分类

痛经的证型具体分为气血虚弱、寒凝血瘀、湿热蕴结、气滞血瘀、肝肾亏损5个证型。

出现痛经症状的患者中,感受寒凉者最多,占74.0%,痛经患者中寒凝血瘀型在其中所占比例最高。

在西医方面,根据有无器质性病变将痛经分为原发性痛经和继发性痛经。通常原发性痛经女性在经期以及经期前后出现下腹部痉挛性或坠胀疼痛,伴随腰部酸痛、恶心、头晕、冷汗、乳房胀痛、浑身乏力甚至晕厥等一系列临床症状,又称功能性痛经。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女性的生活、工作、就业、学习等各方面的压力增力,原发性痛经的发生率呈逐年增长趋势,且大学生的发病率高居榜首地位。研究报道指出,在女性痛经的发生率中原发性痛经的发生比例占53.2%,严重影响她们的生活质量。

也有相关文献表明,在我国,原发性痛经的发生率在43.2%至69.1%之间,国外女性有原发性痛经困扰的女性在67.9%至89.1%之间,远远高于我国。

随着原发性痛经对女性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近年来对于原发性痛经的治疗手段也层出不穷。

在西医方面:有口服止痛药、激素注射、手术治疗等方法,但都存在一定的弊端,如长期口服西药会产生耐药性,增强疼痛敏感度,对于胃肠道功能不好的患者会加重恶心,胃痛的症状,损害患者的肝肾功能以及胃肠道和中枢系统。

长期注射激素会破坏体内内分泌系统。手术治疗创伤大,很多患者不宜接受等。在中医方面:有口服汤剂、针灸治疗、推拿按摩、温针灸等治疗方法。

但也会有饮用口感、贮藏、辨证、疗效低的弊端。在中西医结合方面:有口服西药配合中药或针灸、艾灸等方法。随着该病对女性产生的巨大影响,研究出一种具有高治愈率又存在低危险因素,同时还具有长期疗效,复发率低的方法迫在眉睫。

针灸已经具有几千年的历史,它可通过全身系统的整体调节以达到疏通筋络,调节阴阳。有研究结果表明针灸具有多途径、多环节、多层次、多靶向的整体性调节特点。

《中医脐疗大全》里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药物,将隔药灸脐法和针刺两种方法配合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

有相关文献论述,隔药灸脐法可通过改变体内前列腺素H2等物质的含量,从而改善痛经的症状。也可能和调节内分泌激素有关。

两者相结合有特定穴位和辨证用药的针对性,可获得确切疗效,不良反应和危险因素少,是一种较为普遍可接受的绿色安全外用疗法。

中医对原发性痛经的认识

张仲景在《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症并治》中最早记载了痛经的相关概念,其中写道:“带下,经水不利,少腹满痛,经一月再见”。

隋代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中首立,“月水来腹痛候”,他认为气血劳伤而导致体质虚弱,加之感受风冷之气,阻滞于胞络,损伤冲任之脉,从而导致妇人月水来腹痛。

这也就是所谓的“体虚风冷”学说,是汉代以来对痛经的病因及其机理的详细论述,成为后世进一步研究痛经的理论基础。

在宋代,陈良甫在“体虚风冷”学说的基础上在《妇人大全良方》一书中记载,痛经的病因还包括寒凝、气郁、血结,从而创立了经典方剂“温经汤”,为后世临床治疗痛经所广泛使用。

在金元时期,各大医家对痛经又有了不同的认识,有认为“妇人以血为养”,治以“四物汤”、“八珍汤”的刘完素。有认为月经病中“气和痰”为主,治疗以调气化痰为主的朱丹溪。

明清时期的张景岳在《景岳全书·妇人规》中对痛经的辨证规律做了深层次论述。在使用药物时辨证用药,如寒凝血瘀型则用散寒温通、活血化瘀之药。傅青主在《傅青主女科》中强调“肝脾肾”同治理论,肝郁、寒湿、肾虚皆可导致气血不通,冲任不调而致腹痛,同时还需并辨寒热虚实气血冲任论治。

通过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中医学家对于痛经的认识更为完善,认为引发女性痛经的主要因素与生活习惯、异常的情志活动、风寒暑等六种外感病邪等密切相关。病理反应主要发生在冲任和胞宫。

总结而言,一些主要的病理因素导致了冲任和胞宫的“不通”和“不荣”而引发疼痛。临床上也将其分成寒凝血瘀、气滞血癖、湿热蕴结、气血虚弱、肝肾亏损5种症型。

西医对原发性痛经病因及机制的认识

西医认为诱发原发性痛经的发病因素与子宫的发育情况、经期卫生习惯、平时的生活饮食习惯、身心健康状况密切相关。相关研宄报道,引发女性出现原发性痛经临床症状主要与体内前列腺素、血管加压素、内啡肽、催产素等其他物质的分泌量密切相关。

子宫内这些物质的含量引起子宫平滑肌的疼挛性收缩或者局部组织细胞的缺血,导致子宫功能活动异常,引发临床痛经症状。前列腺素含量增多被认为是导致原发性痛经发生的主要原因。

西医对于原发性痛经的治疗

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升,西医对于改善原发性痛经患者临床症状的治疗方法也越来越多,越来越成熟。

例如有通过降低前列腺素含量减少子宫平滑肌收缩的具有抗炎止痛效果的非留体抗炎药,有通过调节神经递质传导系统减少前列腺素含量的避孕药、有通过扩张血管缓解子宫平滑肌收缩的钙离子通道阻滞剂、有通过消耗ATP而减少子宫收缩的维生素类药物以及其他P受体激动剂、阿托品、阿司匹林等,可直接作用于子宫平滑肌缓解疼痛和同时缓解精神紧张而减少疼痛的镇痛镇静解痉药。

但这些药物长期使用会损害肝肾及胃肠道功能、出现类似于早孕等经期紊乱、血压下降、面部潮红、乙烯类并发症。临床治疗发现,注重平时生活习惯及精神心理状态,不要过度紧张,加强体育锻炼,饮食方面慢慢调理等从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起到缓解疼痛的作用。

近几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女性的生活、工作、就业、学习等各方面的压力增加,原发性痛经的发生率亦呈逐年增长趋势,且大学生的发病率高居榜首地位。

研究报道指出,在女性痛经的发生率里原发性痛经的发生比例占53.2%,严重影响她们的生活质量。也有相关文献数据表明,我国原发性痛经的发生率在43.2%至69.1%之间。

在国外女性有原发性痛经困扰的在67.9%至89.1%之间,远远高于我国。随着该病对女性产生的巨大影响,研究出一种具有高治愈率又存在低危险因素影响,同时还具有长期疗效,复发率低的方法迫在眉睫。

痛经属于祖国医学“经痛”的范畴,中医学认为痛经的发生主要与平时不良的生活习惯、异常的情志活动、风寒等六种外感病邪为害等密切相关。

导致了机体的冲任和胞宫的“不荣”或者周围组织细胞的血流“不通”,从而引发女性在经期或者经期前后出现下腹部疼痛,寒凝血瘀型常常伴随经量少、色暗有块、四肢不温等一系列临床症状。

西医学认为原发性痛经的发生机制主要是由于月经期子宫内膜分泌的激素等物质密切相关,导致子宫平滑肌收缩或者局部肌肉组织缺血、缺氧、物质代谢缓慢堆积引发患者下腹部冷痛或痉挛性疼痛,伴随腰部酸痛、恶心、头晕、冷汗、乳房胀痛、浑身乏力甚至晕厥等一系列症状,又称功能性痛经。

目前,随着对原发性痛经的不断研究探索,在中、西医方面都有了特色的治疗方法,例如口服中药、雷火灸、抑制排卵、口服解痉止痛药等一系列治疗手段,但依旧存在一些弊端艾灸肚脐眼对女人好处,例如口服药物存在首过效应、激素等药物引起胃肠道不适、疗效短暂复发率高等问题。

针灸作为一种历经几千年的中医特色疗法,在许多疾病的治疗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古代也有隔药灸脐法治疗痛经的论述记载,如今也成为了一项成熟的新型的中医外用疗法,广泛应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

艾灸肚脐眼对女人好处

从中医学讲,隔药灸脐法贯穿了中医基础理论、中医经络系统学、药理学等中医理论知识。有神阙穴的特异性和特殊生理结构、药物升降浮沉的药理作用、艾灸的温通温补效应以及某些神经递质的传递效应的综合作用。

隔药灸脐法结合针刺的疗效不仅与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发生机制不谋而合,而且整个操作过程中给药途径特殊、绿色安全又经济,患者接受度高。

隔药灸脐法的作用机制

隔药灸脐法作为一种新型的中医外用疗法,操作时无痛感、舒适度强、给药方式特殊、绿色安全方便、经济、有效、适应症范围广。

隔药灸脐法操作时只需患者仰卧位,患者可处于比较放松的状态,整个操作过程中无痛感,操作后温热的气流从脐部扩散至整个腹部,在起到及时缓解疼痛的同时也可给患者带来舒适感,不会引起患者的紧张情绪,患者接受度高。

隔药灸脐法给药方式特殊,可通过神阙穴直接作用于脏腑器官,避免了口服药物的首过效应,直达病所,调节五脏六腑经络系统,使其治疗效果更加理想,其次避免了口服药物引起部分患者胃肠道不适的问题,同时也避免了药物贮存的不便。

隔药灸脐法操作起来安全方便,操作只需将药物放置脐内,然后将面圈放置挤上,再将艾柱放置面圈上点燃即可。

隔药灸脐法适应症范围广,可调节全身脏腑功能疾病,例如治疗小儿腹痛、腹泻、便秘等消化系统、女性痛经不孕等宫寒性妇科疾病、腰椎间盘突出等疾病。

隔药灸脐法可促进气血循环,提高机体新陈代谢,提高免疫力,在养生保健、预防疾病、美容养颜方面也具有一定的疗效。隔药灸脐法整个操作中所需的艾灸、药物等价格适宜,对于患者既经济又有效。

隔药灸脐的选穴依据

脐作为先天与后天经络系统的一个枢纽,是胚胎发育的最终闭合处,是人体生命能源的所在地,故名神阙,所属于任脉,与肝脾肾等五脏六腑密切相关,统帅全身经络系统,输布全身气血。

原发性痛经主要是由于冲任、胞宫“不荣”或者周围的血流“不通”而引发下腹部痉挛性疼痛,通过刺激神阙穴,调节腹部及全身气血循环可起到治疗原发性痛经的效果。脐部皮肤菲薄,有着丰富的微循环和静脉网,是天然的热敏点,能够传热和透热,通过在局部产生效应后可传到至全身经络系统。

益母草辛苦性凉,具有活血祛瘀的功效。当归甘辛性温,可补肝脾之通调经脉止痛。香白芷辛散温通,具有活血通络的疗效,也可作为引经药。

小茴香性温具有驱寒暖宫的功效。红花辛温可通调经脉血液,改善循环以止痛。延胡索苦辛性温,可通调心肝脾经气血,以活血行气止痛,现代药理研究发现延胡索也具有镇痛的作用。

肉桂芳香味甜而辣,辛甘大热,既可补火以驱寒,又可活血通经以镇痛。细辛性温归肾,可散寒温经以止痛。方以益母草为君药,佐以当归、香白芷等药,全方具有温通脏腑、温经散寒、活血化瘀之功效。

酌加少许樟脑,以代康香作为引药渗透。将药物填在脐内,药性通过皮肤毛孔渗入到腠理,通过经络传到,直达病所发挥药效。

艾灸的作用原理

《神灸经纶》指出:“灸者,温暖经络,宣通气血,使逆者得顺,滞者得行”。说明灸法以温促通,促进和保持气血运行通畅。

艾灸的火力可通过经络腧穴深入机体深层激发人体阳气以驱散寒邪而温经行气。

艾灸的温热效应可促使毛细血管扩张,加速血流,促进全身细胞组织物质能量代谢,提高机体免疫力,以通促补。

针刺的选穴依据

针灸作为一种历经千年的中医特色疗法被后世医家应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

从单穴治疗到辨证取穴,多穴配伍,但对于针灸的疗效发生机制依旧在探索中,没有明确的论述,有研究发现,针灸治疗原发性痛经通过刺激腧穴,使某些神经递质传导调节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功能系统,改变子宫周围血流,缓解疼痛。

四神聪:属于经外奇穴,位于头顶部。主治神志类疾病,针刺可改善患者发作时头晕、头痛的症状。同时也起到升阳举陷的作用。

合谷:为大肠手阳明经的原穴,原穴为五脏六腑气血或原气经过或停留之处,阳明经又为多气多血之经,刺激合谷穴,在促进气血生成的同时通调气血,同时合谷穴可调节内分泌,降低痛域,起到止痛治疗痛经的效果。

太冲:为足厥阴肝经的原穴,主治月经类、痛经等妇科疾病以及其他头面五官、肝冑胁肋疾病等。

与合谷配伍称四关穴,《标幽赋》讲:“寒热痹痛,开四关而已”。两个穴位一血一气,一脏一腑,调节全身气血。改善痛经症状。

天枢:位于腹中部,为足阳明胃经穴,是大肠经的募穴,可主治胃肠道及妇科类疾病。

大横:位于腹中部,为足太阴脾经穴,是与阳维脉交会的特定穴。主治月经不调,痛经等妇科疾病和胃肠道疾病。天枢大横配伍可促进腹部气血循环,缓解患者腹痛、恶心的症状。

归来:位于下腹部,是足阳明胃经穴,主治少腹痛、月经不调等妇科常见疾病。针刺归来穴可改善下腹部子宫附近的气血循环,从而缓解疼痛。其次,针刺足阳明胃经腧穴可促进气血生成,濡养周围器官。

在《针灸甲乙经》中记载:“女子,阴中寒,归来主之。”由此可见,归来穴具有散寒止痛的功效。子宫穴:经外奇穴,痛经的病位胞宫冲任,《针灸大全》中记载针刺子宫穴可直接作用于胞宫,从而可调理冲任之脉,缓解患者疼痛。

中极:位于下腹部,属于任脉穴,属与和足三阴经交会的特定穴,主治痛经等妇科疾病以及男性前列腺炎等。

地机:为足太阴脾经郄穴,郄穴可治疗急症,又因阴经郄穴可治血症,所以地机治疗痛经效果较好。古文记载地机配伍中极、次髎可改善痛经症状。

关元:位于下腹部,是男藏精女蓄血的位置,属任脉穴,同时又是冲脉的起始穴,可起到调理冲任的作用。有研究表明关元穴和子宫在之脊神经节内有传入投射汇聚,形成神经联系基础。可用以治疗寒积冷虚,以及少腹绞痛。

气海:位为下腹部,属任脉穴,人体元气汇聚之处,可暖下焦,温养冲任。

血海:为足太阴脾经之穴艾灸肚脐眼对女人好处,气血汇聚之海,可主治月经不调、痛经等妇科疾病。

阴陵泉:为足太阴脾经合穴。具有活血的功效,可通调全身气血改善痛经症状。

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合穴。属本经土穴,可濡养脏腑四肢,化身气血。顾名思义上调头面疾患,中调心胸脏腑脾胃疾病,下调腰腿妇科疾病,改善患者头晕头痛、腹痛,恶心呕吐等不适症状。

三阴交:所属于脾经,为足太阴、厥阴、少阴三条阴经脉的交会穴,可健脾、疏肝、补肾,是治疗妇科疾病的调经要穴。

三阴交特殊的穴位效应以及经络传导可与冲、任、督三脉相通以及胞宫、腹部相连,起到调理气血止痛,治疗痛经的作用。从解剖学讲,三阴交穴皮下分布着胫神经等主干,所属脊神经与子宫皮下所属神经有重叠或者相近的神经段,这也为三阴交治疗痛经起到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综上所述,隔药灸脐法结合针刺和单纯针刺均能治疗寒凝血瘀型的原发性痛经患者,具有高治愈率,低复发率,长期有效;

隔药灸脐法结合针刺的方法给药方式特殊,绿色安全,操作简便,患者依存性高,经济又有效。是值得临床推广治疗该疾病的一种高效中医外治法。

本文发布于http://www.jgmcp.com/ 转载请注明。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