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女性就业影响因素_影响女性就业的社会文化因素

10个月前 | 金刚王 | 56次围观

文|书虫

编辑|书虫

前言

德国在向工业社会转型过程中,妇女群体在社会劳动中的角色和劳动内容出现了转变。社会生产领域的妇女数量不断增长。

女性体力劳动者的增长

据统计,1882—1907年,男性就业率从94.2%下降到92.3%,女性就业率却从36.3%上升到了45.4%,其中1882—1895年上升幅度为0.1%,1895—1907年上升幅度则达到9%,呈明显加快趋势。与此相对应,同期妇女在就业总人数中的比重也由29%增加到了33.7%。

在农业生产领域女性就业影响因素,由于大量男性劳动力流向城市和工业地区工作,妇女在农业劳动力中的比重迅速上升。1882—1907年,农业生产领域劳动力总数从823.7万人增加到了988.3万人,其中男性劳动力不仅没有增加,反而减少了40多万人。为了弥补男性劳动力流失造成的农业劳动力不足,除了输入季节性外国农业工人外,妇女在农业劳动力中的比重由30.8%猛增到了46.5%,几乎与男性平分秋色。由于存在男性劳动力外流这种特殊形势,农业领域中的就业妇女始终保持着最大的妇女劳动群体的地位。1882—1907年间,农业领域妇女就业人数占就业妇女总人数的比重由45.7%增加到了48.4%。

工业生产领域中的妇女就业群体也不断扩大。1882年—1907年,该领域的职业妇女人数不仅在职业妇女总数中的比重由20.3%上升到了22.2%(1895年一度达到23.1%) ,而且在工业领域就业总人数中的比重也上升了1.1个百分点,这意味着男性在工业生产领域就业总人数中所占的比重相对下降。

同一时期,商业和交通服务业领域的职业妇女人数也处于上升之中。1882年,这两个领域中职业妇女人数为29.8万人,1907年增加到93.1万人。职业妇女在本领域就业总人数中所占比重由19%上升到了26.8%,在职业妇女总数中所占比重则由5.4%上升到了9.8%。商业和交通业领域中妇女职业群体迅速扩大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这些领域中如售票员、服务员、售货员等许多工作都很适合女性。

家庭服务业等领域的情况相对特殊。一方面,这些领域职业妇女的绝对数处于不断上升之中,另一方面,她们在就业总人数及全体职业妇女中所占比重均处于下降之中。1882—1907年,家庭服务业等领域的职业女性由158.2万人增加到了185.9万人,但在就业总人数中的比重却由57.4%下降到了53.5%。同时,她们在职业妇女总数中的比重也由28.5%下降到了19.6%。比重下降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这一生产领域的非大众性特征的限制所致。在家庭服务业中,能够雇佣女佣的毕竟只有少数上层和中等阶级家庭。尽管如此,妇女在这些生产领域所占优势仍然比较明显。以家庭服务业为例,1882年从事家庭服务业的女性为128万人,1895年为131万人,1907年为125万人。

中等阶层和资产阶级职业妇女的大幅增长

除了农业劳动妇女、女佣、女工等体力劳动者以外,中等阶层的女职员和资产阶级职业妇女的数量也呈现大幅增长趋势。在商业领域,1895年职业妇女数量为9.4万人,其中售货员占87.2%;1907年为25.4万人,售货员则占68.5%。1895年,包括工业企业和国家机关在内的女性办公室职员为1.4万人,1907年则增加到了11万人。在职业妇女中,处于最高层的是那些资产阶级职业妇女,包括教师、保育员、医生等,还有少数女商人。

虽然妇女职业人数有了很大的增长,但不同领域职业妇女的人数分布极不均衡。据统计,1882年,在工业领域,诸如采矿、建筑等需要重体力劳动的行业部门中,职业妇女所占比重仅为1.8%,1907年时也仅为1.9%。在金属、电气、化工、机器制造等技术含量较高的工业部门,职业妇女的比例也相对较低,1882年为5.5%,1907年为12.6%。她们主要集中在纺织、服装、玩具制造等适合女性工作的轻工业部门。妇女就业人数中无固定职位者也高于男性。这两大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妇女在就业方面的弱势地位。

职业女性的社会待遇也明显不如男性。她们不仅工资很低(通常只有男性的60%—66%) ,而且其就业受到年龄、婚姻状况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和限制。除了农业领域中的劳动妇女因劳动力缺乏以及家庭生活与生产的紧密结合而几乎不受年龄限制外,其他领域的职业妇女的年龄一般都相当年轻,通常在30岁以下。在家庭服务业中女性就业影响因素,女佣工作只是从学校毕业到结婚成家的一个过渡阶段而已。1907年,84.4%的女佣在30岁以下。至于女职员和工业领域的女工,职业生活也只是一生中的一段青春插曲。一般情况下,结婚就意味着放弃职业。对于女教师而言,“职业是与独身联系在一起的,结婚就意味着退职”。

可见,虽然职业妇女的数量明显上升,职业妇女群体呈现迅速扩大趋势,但妇女在走向社会生产领域的过程中还面临着许多有待克服的两性不平等问题。它们成为19世纪中期以后德国各种妇女运动的重要动因。

本文发布于http://www.jgmcp.com/ 转载请注明。

发表评论